—–梁磊
l 我在给人筑家
近年来,企业在探讨自身企业文化时,使命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使命的定义,管理界认知也趋于统一:使命是我们终极责任的体现,它回答了“我们为何存在,为谁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常说的“幸不辱命”。这个“命”就是这件事的目的,是做事的人所承担的使命。著名领导力大师弗兰西斯女士曾做出这样著名的表述:“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靠使命驱动。企业的使命不仅回答企业是做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做,是企业终极意义的目标。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使命不仅为企业指明了方向,而且使企业的每一位成员明确了工作的真正意义,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动机”。在这段话中,使命对企业的意义被阐述的淋漓尽致,“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个人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共同意义,从而使上下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每一份工作与具体事务都成为崇高责任的一部分。犹如众所周知的三个建筑工人工作的故事,第一个说我在垒砖,第二个说我在盖房子,第三个说我在给人筑家。第三位工人所肩负的使命感与服务对象的最终需求产生共鸣,而自己的工作也会变得轻松,个人也从中感到由衷的愉悦。
l 建筑行业与使命
笔者今天探讨的正是与建筑行业、企业使命相关的一些内容。在对使命的定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从使命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与建筑行业发展变迁共同对照,相互印证。
使命具有范围性
使命受行业特性、所有制特征、政治经济环境、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同群体、组织及个人所承载的使命是不同的。比如改革发展三十年后的建筑企业的使命不是建国初期条件下的“兴百废”,而是“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建筑行业在政府的要求下迅速组织起来,以迎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我们可以从建筑队伍获得的各种称号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所承担的使命。如在“工业建设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这个光荣的称号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建筑队伍以尽快恢复并推动新中国工业发展为崇高使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为每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施工,不计代价,敢于吃苦,顽强拼搏,这种具有强烈画面感的使命,时至今日,想起来,也是令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但时过境迁,当时建筑队伍所承担的巨大政治压力已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卸去,而新的市场经济压力也一跃肩上,企业承包经营,自负盈亏,全国上万家企业都以提升实力,开拓市场为首要任务,而这么多的企业也自然而然地承担了全面推动行业改革,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使命,而坚定不移地共同履行这个使命的成果也是十分丰硕,不言自明,至今,我们还处于这一不可逆的滚滚历史潮流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益处,而建筑企业依旧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秉承使命,砥砺前行。
同样,其他的制约因素都有这样鲜活的对比,如建筑行业的使命不会是运输行业的“虽远必达”,而是“盖房子”;大型建筑企业的使命表达不会是陕西省地方建筑企业的“兴建陕西”,而是“广建天下”;国有建筑企业的使命不会是私有建筑企业的“产业报国”而是“推动和谐”等等……
使命具有发展性
企业在探寻自己使命的时候,总会溯本归源,从历史中寻找至今还流淌在企业血液中的精神因子。因为使命是持续发展、继承革新的。而建筑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承担的使命恰恰是证明这点的有力证据,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片段中解读使命的这一特性。
建筑最早所承载责任就是人居。《道德经》:“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以看到,人类早期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生产工具非常低级,房子和窗子都是利用现成的自然条件“凿”出来的,如果没有最基础的建筑,可能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无法扩大为一个强大的群体,说简单点,就是没有建筑,人类就活不下去,因此,建筑在这个阶段是人与自然环境抗争的产物,承载的责任就是住人取暖,御兽防寒。
《易经》说:“上古穴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时,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穴以宫”的“宫”是什么? 它的结构就足以说明。“宫”的象形字有多种写法,但都大同小异,特别像简笔画中的茅屋草舍,而这也它的本意——古代房屋的统称。直到秦汉后才特指帝王的住所。这个“宫”“上栋下宇”,比前面的“凿”进步了很多,可以让人类平地而起,摆脱了必须依山靠墙而“凿”屋居住的束缚,而平原地区,更适宜人类生存与相互照应,人类抵御自然危害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因此,建筑在这一时期为人类在大地上规模群居和自由迁徙提供了可能。我们的祖先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从高山和树林中走出来了!”
“宫”的部分象形字写法
#p#分页标题#e#
随着人类对自然利用的能力不断提升,土地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就产生了如何管理好土地这个问题?因此,城邦应势而出。它对外抵御敌人——这个敌人不再仅仅是前面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对土地有所觊觎的其他人;对内便于土地管理,资源交换,沟通交流,安全居住。而怎么才能有城邦?当然靠建筑。奴隶主、王侯将相等拥有土地的大甲方,开始组织人们进行大规模的造城,同时,实力强大的国家在修筑都城、宫殿、陵寝之余,为巩固统治,各种大型工程建设全面开工,如秦朝,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当然,他们这些工程绝不是以服务民生为宗旨的,因为,在这个几乎贯穿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时期,建筑行业一直都承担着一个漫长的责任——服务统治阶级意志。
在历史的发展中,建筑还被赋予了另外一个伟大的使命——传承文化。我们现在能够从大量的高塔寺庙、台观祭坛、学院村落、广场雕塑、宅第宫殿等建筑中慨叹古人技艺的精妙与内涵的磅礴,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宗教观、道德观、世界观,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祭祀礼仪,政治见解等。可以说因为建筑,现代不再孤独,世界不再荒芜,历史不再流逝。
而建筑另外一个大的使命,却是近几十年才被逐渐提及的。在上世纪中后期,环境保护等概念开始兴起,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绿色环保、生态自然的热潮,人们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环保部门、相关协会先后成立,各种公约准则也分门别类,细致入微地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工作之中。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建筑被赋予了推动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使命。建筑行业开始普遍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立足于综合环境效益,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适宜技术、利用建筑绿化并注意保护环境,以提供负面影响最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建筑, 致力于为人们营造一个经济、舒适,具有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空间。
不难看出,范围性强调的是建筑企业因为种种制约因素形成的个性,而发展性强调的是建筑行业在面对历史积淀、社会需求及普遍诉求中形成的共性。这两者的并集就是每个建筑企业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企业使命。
l 两个关键问题
每个建筑企业可以依照上面“求并集”的方法可陈述自己的使命,但依然还有些问题存在:尽管建筑企业的使命摆脱不了这些共性,个性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科学的方法锁定,但落在每个企业身上,在短短的使命陈述中,这么多的共性,企业要如何体现?个性肯定也不会少,陈述中如何选定?侧重哪个?
其实,无论一个企业使命如何陈述,大都在清晰准确地回答定义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为何存在(干什么)?为谁存在(给谁干活)?而建筑行业作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行业,其“干什么”是具有很大的共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使命中的共性中探寻,而“给谁干活”因为其范围性,所以就可以从使命的个性中探寻。
干什么——共性背后的共性
保障人类居住生活、服务人类工作生存、促进人类交流沟通、便于统治管理社会、传承文化、推动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这么多的使命,不得不让人去思考是什么让建筑有了实现使命的能力?如果能够将之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关于共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就需要我们做一次推导。
∵ 建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由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又∵ 空间是指能够包容(所有)事物及其现象的场所
∴ 建筑就是为了获取能够包容(所有)事物及其现象的场所
∴ 只有拥有提供空间的能力,才能够满足获取能够包容(所有)事物及其现象的场所的需求。………………………①
#p#分页标题#e#
又∵ 建筑企业所拥有的“保障”、“服务”、“促进”、“便于”、“传承”、“推动”等能力均可通过提供空间的能力衍生出来。
∴ 建筑被历史、社会、经济、自然赋予的各种使命可以通过①中的能力来实现。………………………………………………………②
综合①,②,可得:
建筑企业使命的根源在于实现人类对空间的需求。
推导完毕。
给谁干活——因企制宜
有必要介绍一个词语: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是与问题存在利益或权利关系、可能影响或可能被采取的行动变革影响的所有人。利益相关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可以位于组织内部也可以位于组织外部。而“给谁干活”中的“谁”正是我们需要寻找的利益相关方。
第一个利益相关方是终端用户。盖好的房子不是闲置着,最终住进房子的任何人都是终端用户,同样,凡是建筑企业提供的各种空间:公路、桥、铁路、厂房等的每个使用者都是终端用户。因为他们是使用者,所以要求很明确——质量要硬。
第二个利益相关方就是客户,前面提到的奴隶主、王侯将相等大甲方及市场经济环境中委托建筑企业施工的组织及个人都是客户。而“客户”这个名词,在建筑行业,是完全可以和“挑剔”这个动词划等号的。他们挑资质资金、选口碑信誉、催工期进度,但不管多么挑,他们的基本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兑现——质量要硬、施工安全、诚信履约,技术成熟。
第三个利益相关方就是员工。制造企业的员工就是企业内所有的人,群体相对稳定,生活工作圈也相对稳定。而建筑企业因为其生产活动具有工期长、强度大、流动性强的特殊性,他的员工由两部分构成: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构成,管理人员与企业有直接关系,劳务人员由第三方劳务公司派遣,一个超大的建筑企业,可能管理人员有十几万人,而劳务人员就有上百万之多。这两个群体的需求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个人诉求——舞台够大,发展够快,收入够多。
第四个利益相关方就是合作方,上面提到的第三方劳务公司就是,但远不止。还有施工合作方,建材合作方等。他们与建筑企业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需求非常清晰——挣钱。
第五个利益相关方就是国家社会。建筑无小事,只要是建筑企业,就关系到国计民生,人民财产安全、经济繁荣发展等都系与一身,而在特殊时期,建筑企业还要承担政治责任,站得出来,挺得过去。比如汶川大地震、奥运施工、国外援建等。国家社会对建筑企业的要求是——质量要硬、效益要好、素质要高。
第六个利益相关方就是自然环境。当全社会都认识到这个相关方惹不起之后,就开始探寻与之和平共处,建筑企业以其独特的方式也找到了自然环境对建筑的需求——绿色低能耗、生态环保、可持续。
除这六个主要的相关方之外,就单个建筑企业而言,利益相关方或许更具象,或许远不止这么多,有的还承担行业发展与规范、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责任。但在使命的陈述中,一般都是围绕这六个展开,其他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这么多的利益相关方,陈述方法是选择像前面“为谁干活”那样寻找一个共性总体概括,还是突出重点,这就要因企制宜了。比如说业务覆盖地域广,建筑产业一体化的母子集团公司可能就需要用“世界”、“人类”来囊括,甚至虚化不提。给受众充分的联想空间,不管哪个利益相关方看到,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比如竞争激烈的小型建筑企业,就需要紧紧围绕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制定使命,对外有的放矢,承载宣传的作用,对内凝聚员工,提升危机感,激发士气。
关于使命的定义和陈述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基本完整了。总结为两句话:1、“干什么”要有巨大的包容性,不仅是对历史、现在,对未来的行业发展也要有所预判;2、“为谁干”要紧密贴合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因企制宜,实事求是。关于使命的风格再补充两点,一个是使命要底蕴雄厚,大气恢弘,要敢于表达出为谁干什么的信心和决心,另一个就是使命要在基本内容归纳完毕后,敢于发挥创意,大胆想象,匠心独运,尽量做到让人耳目一新,会心一笑,由衷共鸣。
l 一个案例
#p#分页标题#e#
以主要业务为住宅地产的建筑企业举例,探寻它的使命。在前面每个利益相关方最后都有明确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分析利益相关方时所提炼出来的点,有很多点是共通的,如“质量过硬”。结合 “建筑企业使命的根源在于实现人类对空间的需求”,则该企业的使命就可以归纳为“实现利益相关方对高质量空间的需求”,而“空间”和“利益相关方”,可以用主要产品和主要客户来表述。则使命就可以归纳为“实现每个家庭对高质量的住宅的需求”,“需求”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表述,“满足每个家庭对高质量的住宅的期望”,再进一步,对“高质量的住宅的期望”进行精确表述就成为了“为每个家庭提供品质生活”,其中“提供”可以用行业特征来替换为“为每个家庭构筑品质生活”……最后,再通过艺术性的升华,虚化利益相关方和产品,形成该企业的最终使命“为爱筑家”。当然,这只是虚构的范例,仅可借鉴,而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还需广泛调研内外部,实事求是地去提炼、总结、归纳、深化,形成最符合企业实际的使命。因为,使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