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牌名还应当有“定位反应”,
就是顾客看到或听到品牌名,
就能猜到品牌大概是什么品类,
具备什么特性或者产生价值感。
简而言之,
就是品牌名要具备“望文生义”的能力,
而且“望文生义”的结果要符合品牌定位,
最起码不能和品牌实际定位相悖。
比如,顾客看到“农夫山泉”就能猜出是矿泉水,看到“百果园”就能猜出是卖水果的,看到“鲜橙多”可能会联想到橙汁,像有效的定位反应会让顾客觉得这是一个专家品牌,会自动产生信任感。
比如“巴蜀风”,一看就像地道的川菜;“老院子”,一看就像北方菜。2002年我刚到深圳时,巴蜀风和老院子都是比较火爆的川菜馆,但16年过去了,巴蜀风依然红火,老院子却早已消失。虽然很难判断名字在成败之中到底占多大比重,但“老院子”这个名字自带的顾客转化率肯定比巴蜀风差一些,日积月累,效果可观。
坏名字能给品牌挖出的最大的坑,就是名字的定位反应与品牌的实际定位相左。比如“俏江南”三个字的定位反应是江浙菜,但它实际上做的是川菜。因此,想吃江浙菜的新顾客进店一问是川菜,转身就走了,而想吃川菜的新顾客,一看名字就把它排除了。因此,虽然俏江南创始人很优秀也很努力,但由于品牌名与新顾客的沟通出了大问题,俏江南的业绩一直不如人意,和投资人的关系也变得很糟糕。
还有一些品牌名会让顾客产生负面联想,这也是企业需要极力避免的。比如“锤子手机”,“锤子”在很多地区是脏话,特别是在西南地区,这就会让一些潜在顾客放弃购买。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最初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大不了的问题,直到锤子公司把总部迁到成都后,他才有了深切感受。
另外,有些定位反应还有可能限制产品使用场景。比如“米聊”、“微聊”,会让人联想到聊天,如果在上班时间聊天用户就会略感愧疚;但如果叫“米信”、“微信”,就能降低用户的这种心理负担。
无巧不成书,腾讯曾经既做过“微聊”,也做过“Q信”,但都没有成功,拥有先发优势的米聊,最终也被微信打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名字是不是压垮米聊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总之,
宁愿品牌名没有定位反应,
也不要有误导性的或者负面的定位反应。
噱头可以被谈论,
却难以被信任。
营销可以玩噱头,
但不能用品牌名玩噱头。
因为品牌名要用很久,
噱头的新鲜期却很短,
过期之后就会给人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