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2日 上午7:33

数字新基建,企业文化变革是关键

进入3月以来,一场以“新基建”为主题的科技强国投资热议,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新基建”最早来源于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近期的中央会议上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因此“新基建”主要聚焦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四大领域,而大家热议的50万亿地方政府基建投资不仅围绕工业经济时代的“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新基建”更成为突出亮点。

当传统基建遇到数字基建,“新基建”就凝聚了大众对于疫情过后经济新动能的热切盼望。在3月23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就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幅加快。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下一步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将着力解决“不会转”、“不能转”和“不敢转”的“三难”问题。

今年初的疫情,发生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特别体现在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关键经济指标的压力上。

“全要素生产率”即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效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升人力资本,以实现集约化增长。

显然,技术进步对应着数字新基建,而人力资源提升对应着企业文化变革。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近两年大力提倡“技术强密度”,指的就是从技术应用与人力资源技术能力两个角度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推动人力资源转型的企业文化变革更为重要,这是解决“三难”问题的关键。

1、远程协作仅仅是开始

2月以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全社会有秩序复学复工的需求,全中国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普及潮。根据QuestMobile的统计3,除夕当日全网用户时长达到57.6亿小时,国务院发布延长春节假期通知当日的全网用户时长恢复到除夕日水平,教育部要求学校延迟开学当日即冲破了除夕日水平,在家办公第一天更达到了创纪录的61.1亿小时。

云会诊、云监工、云上学、云复工等远程协作,这其实是一场伟大的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变革的开端——这就是从传统依靠人与人、面对面的协作,转向依靠技术平台的无接触远程协作。技术平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进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工作中,例如微软员工在今年2月的前两周帮助1769所学校部署了Office 365线上教学服务,还帮助不少医院建立起了基于Office 365和Teams的远程会议服务。

在无接触办公和教育等的强力职业要求下,甚至是企业与组织机构中那些最拒绝接受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资深员工也开始使用Office 365这样的技术平台。例如很多院校白发苍苍的老师们都告别了黑板与粉笔,开始学习PPT制作与视频直播这样的数字技能;医院里的各学科老家们也放下纸笔,改而学习PC上和手机里的医疗信息化和视频会诊APP等。这些就引发了微软提出的现代工作文明变革——借助现代办公协作技术平台,企业和组织将构建起灵活、动态、有韧性、有活力的现代工作文明。

现代工作文明变革具备六大要素:

 

相互信任,重新在技术平台上建立相互信任;

 

 

团队协作,技术平台让大规模团队协作成为常态,特别是高效的资源互补,但需要用数据重塑情感纽带;

 

 

动态组织,基于技术平台的动态灵活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没有工作时间约束以及部门归属和层级界限,每个人都可展现能力以及随时加入或离开工作组;

 

 

数据分析,基于数据的客观分析,确保组织、业务和个人都在正确的方向上;

 

 

业务整合,数字化的生产力工具和平台将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系统应用无缝衔接;

 

 

安全可靠,通过技术平台保障工作中各环节的安全可靠、数据隐私、合法合规。

 

基于数字技术平台的现代工作文明,无疑通过提升“技术强密度”而极大增强了“全要素生产率”:整个企业或组织全部搬到“云”上运营,数字平台对企业或组织全面渗透;企业或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平台上的一员,每个人都要学习和使用数字平台与数字工具,每个人都通过数字平台与数字工具与其他人以及整个企业或组织互连;数字工具、平台与技术不仅遍布企业或组织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进而成为企业或组织本身。虽然现在没有统计数据,但很多人在开始远程办公和在线学习后,都感觉效率大幅提升了。

2、微软如何转型员工生产力?

#p#分页标题#e#


在用数字技术平台提升员工生产力方面,微软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公有云及混合云供应商之一,已经先行一步把云平台和数字工具用于重塑员工体验与员工生产力,其中获得了很多值得与业界分享的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微软一把手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变革,这直接解决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敢转”的难题。

与很多想要着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一样,微软自身也很希望把数据转换为企业资产,再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智能软件工具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但当微软一旦开始真的想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据管理框架和平台时,就发现想要真正利用数据或大数据,这还是一场协作文化变革。

为什么呢?

数据和信息一直掌握在企业或组织各个部门的手里,每个部门都在用自己的格式或方式对数据与信息进行存储或解读。一旦想用一个跨全公司或组织的数据平台对所有数据进行存储、解释或分析,就首先要统一所有数据的格式、解读和存储方式等。为此,微软内部IT团队CSEO(核心服务工程与运营)对照公司职能和运营部门进行了匹配,例如HR、财务、供应链等;然后,CSEO到每一个职能部门寻求懂得本部门知识和经验的资深专家,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成立一个跨部门协作的数据与分析工作组(DAWG),负责建立跨公司或组织的数据标准、处理流程、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及治理工具等。

为了推进一个数据共享与分享的企业文化,DAWG工作组采用了Azure Data Lake Store数据湖存储方式,把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到一个共享平台上,而且还可以按照数据原格式不经任何处理就把PB级数据存储到数据湖中,当需要分析时可以把原始数据输出给任何有需要的部门,完后处理后还可以把分析结果返回数据湖中供其他用户通过Power BI这样的APP数字工具获取。DAWG从财务部门开始试点,取得成功后再扩展到HR和销售与营销部门,当这些公司核心部门的数据都进入数据湖中,其它部门也会跟着主动要求进入。

有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微软CSEO就开始着手重塑员工体验与员工生产力,并对此还有一个愿景,那就是“高生产力企业”(Productive Enterprise)。

CSEO从六个角度推动数字技术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无缝的设备体验

 

 

无缝的团队协作

 

 

数字辅助工作

 

 

数字化工作环境

 

 

赋能员工生命周期

 

 

现代化技术支持。

 

通过这六大方面的投资,微软正在远离传统的员工找工具和技术的体验,而是把员工放到中心——让工具、技术、数据等主动找员工。

以“数字辅助工作”(Digitally Assisted Workday)来举例:其目的是让信息、人员、文件和问答等易搜索、易发现,并通过上下文环境集成在一起贯穿到员工体验中。简单来说,就是减少员工搜索信息的工作量,而把高质量、高度相关的信息主动呈现给员工,甚至在员工意识到需要这些信息之前就主动送达。在“无缝的设备”方面,微软员工可以在任何设备上、在任何地点无缝接入微软办公资源,包括安全且容易地连接到工作相关的APP、站点、服务、文档与数据等,例如可以让员工相关的APP和配置等在设备间“漫游”。

众所周知,微软自身转型的一个秘诀就是基于共享数字技术平台的企业文化转型以及更高生产力的人力资源。微软所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智能数字工具、用共享数字平台承载所有的智能数字工具和数据、把智能数字工具和数据主动推向员工、每一个具备了数字技术能力的员工都可以平等的使用智能数字工具和数据、所有人都依靠数字平台展开工作……这就是可以实现业务倍增的“技术强密度”公式:技术强密度=(技术应用 * 技术能力)^(信任)。而“技术强密度”公式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与“不能转”的答案。

总结而言:相对于50万亿的城市基建来说,数字新基建的体量和规模都无法与“铁公机”相比,但“新基建”的意义在于用数字技术平台加强对于传统基建的渗透,用,技术重塑传统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力,这必须要以企业文化重塑为“先锋官”。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重塑要在一把手直接推动下,以数字平台和数字工具为纽带和抓手,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能转”和“不敢转”的门槛。因此,“新基建”之魂就是让软件和技术成为企业文化与运营的核心。而以技术强密度为特征,“新基建”大环境下的数字化转型2.0,将切实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走向疫情后的高生产力时代。

作者:邹作基–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来源:比特网

 

000000尾图.jpg

hongpa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