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通晓“七大种类”
会读书,熟用“六种方式”
徜徉在字里行间,感悟于悲喜冷暖
相遇更多的自己,相识更多的人生
究竟要不要读书
究竟要多读多少书
究竟要怎样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今天就这几个问题,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要读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每个人都要有读书的意愿才可能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习惯,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来说明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有一种说法是:你所说过的话、你所做过的事、你所走过的路,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你所读过的书,这也说明读书对一个人的成熟、成长是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和助推的关系。
古时候有许多和书有关的名词,比如说“书信”、“书桌”、“书案”、“书箱”、“书童”等,现在遗留到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只有“书桌”、“书椅”等可寻。“书信”人们早已摆脱了手写的习惯,键盘上的敲击成为一种主流的方式后,我们还要记起书信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本源方式,而“书箱”、“书童”更是在现实中无迹可寻。
记得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细节的描述:在那么艰难的历史时期,知青们走到了陕北的窑洞里,他们带的比较多的除了生活的用品之外,还带了书箱,而书箱中带的就是平时阅读的书籍,当然我们的总书记也不例外,在陕北七年的岁月当中,读了像《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的经典著作,同时也对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有了系统的解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读书不分阶段,不分长幼,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同时,阅读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充实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有时候往往因为走得太快,走得太急而失去了平静,读书就是一种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
既然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人人都要读书,那究竟读多少书才能算是一个合适的数字呢?毕竟我们平时工作那么忙,没有很大块的时间进行阅读,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多读书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数量跟种类究竟要有怎样的划分呢?这需要因人而异。
我一般的习惯是设置一个标准值,比如说一年365天,52周,要确保自己每周一定要读一本书,这样全年最少可以读52本书,当然这里的书不论薄厚、专业与否,只是一本完整的书,确保自己在全年中有52本基础的阅读量。如果工作忙,可以略少一些;如果自己的时间较为宽裕也可以多读一些,多多益善,52本只是一个基础的数字。
读书有很多种类,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喜好。我们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着重阅读我们比较喜欢的种类。当然,我们读书一定要全,要涉猎广泛,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更立体、更丰富。同时,我们对专业类的书籍一定要读透彻,这样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服众。我是如何把读书的种类进行划分的呢?
一般有这样几种读书的的分类:
第一类:政法类书籍。
我们要讲求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等,所以我们要讲政治,所以我们必须要读政治。政治类书籍可以包括政治宪章、大会文献,也包括政治人物的历史传记、文选、讲话实录等。
法律方面包括《宪法》、法律的文书以及解释以及很多法典等,作为工具书来丰富我们的思想。
第二类:文、史、哲。
文学中的唐诗宋词,以及中外名著等,都在文学的范畴内;史,《资治通鉴》、《史记》、《二十四史》等以及很多野史,都在这个范围中。哲,我国的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等都是哲的涉猎。
文史哲这样一个大的系列,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纵观历史,如何表达自己的一个文化积淀。
第三类:社科类——很多对于当下的一些视角、评判等都可以在社科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四类:专业类——我们是做管理咨询的,所以和我们专业相关的是管理学、组织学等领域就是我涉猎较多的专业类领域。
第五类:畅销类——很多时候书商会推出很多畅销书,比如小说等,我们也可以读,只做调试我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
第六类:工具书——用来解释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标准性的答案,只做工具书使用。
第七类:杂项类——比如杂七杂八的收藏,或是兴趣爱好的书籍,都可以作为杂项,其中也包括报纸杂志等,以及碎片化的新媒体领域。
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我们都要求一个“多”,但是这个多也必须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平衡。不能为了多而多,要“多有其善、多有其用”,才能有价值。
第三个话题是,会读书。我们要学会读书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这里我介绍自己的6种读书方式。
#p#分页标题#e#
1、选读。一本书不必完全读完。认为哪里可能有用、哪里会有帮助,我们就读哪里。从目录开始,一本书拿到手,选读合适的章节和自己喜欢的章节来读,不合适的或者现在当下没有用的章节可以略过。
2、快读。也就是速读。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无论什么书都想用集中的、整块的时间阅读。但在现实中,这种方式是不被允许的,那就必须要讲究一个速度。也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讲求速度,对于很多畅销书以及不必深究的故事书,我们可以采取速读和快读的方式,这个时候往往可以做到半天一本书,可以增加我们阅读的效率。
3、慢读。也就是精读。对一本书不求一下看完,一天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看部分的章节,每一个页面都仔细的阅读,还要思考字后的意义和哲理。有些书不是要用眼和嘴读的,而是用脑和心去读书。精读的目的在于,我们不必记住表面的字意,但是理解了背后的深意。
4、常读。有些书,一生可能要看好多遍,而且常看常新,因为书还是那本书,但是我们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书中的内容其实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映射。我们要寻求这种常读常新的乐趣。
5、混读。不用同一个单位时间去读一本书,可同时读3、4本或者5、6本书,因为要触类旁通。有时候看到一个作者在抒发自己的观点时又摘取了其他作者的观点,于是我们可以据此找到其他的书籍,再进行细致的阅读,读一本书可能就会变成读好几本书,就会对领域和范畴有一个全面而多视角的掌握。
6、不读。自己没有兴趣,或读了也认为无用、感觉浪费时间的书,我们尽可能的选择放弃,不要让信息爆炸时代的繁余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该不读的坚决不读。
希望我们以书为友,用读书的习惯滋养、丰富我们的人生。